聯合國會員國 是聯合國大會 的正式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中擁有平等的代表權。截至2024年,聯合國 一共有193個會員國。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 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皆是主權 獨立 的國家 。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 、印度 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 母國獨立,白俄羅斯 和烏克蘭 為蘇聯 加盟共和國 。而美國 在聯合國 成立之初也爭取到了與蘇聯 對等的增加兩個席位的權利,卻因無法在當時的48個州[ 註 1] 中選出兩個州而擱置此事。如今,美國國務院 網站在介紹聯合國的創建過程時,依然聲稱「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加拿大 和澳大利亞 則當時仍被視為大英帝國 的一部分,仍未完全從英國 獨立。
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 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 》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 、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凡其他愛好和平之國家,接受本憲章所載之義務,經本組織認為確能並願意履行該項義務者,得為聯合國會員國。
准許上述國家為聯合國會員國,將由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推薦以決議行之。
國際組織 、非政府組織 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 。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會員國,在1945年加入成為會員,其中49個國家或其後繼者[ 註 2] 至今仍然是成員國,另外兩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 和南斯拉夫 ,這兩個國家皆已解體,並且沒有國家接替他們的席位。以下列出了直至最新一個成員國——南蘇丹共和國 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後,全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並以國名之英文字母首字為序排列,其中創始會員國以天藍背景色襯托、粗體標示。[ 1] [ 2]
聯合國還設有聯合國大會 觀察員 制度,邀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政治實體參與聯合國事務。觀察員在聯合國大會上可以發言,但沒有參與會議投票的權利。聯合國大會共有65個觀察員。當中包含2個觀察員國、5個觀察員實體、和58個觀察員組織。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瑞士聯邦 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梵蒂岡城國 自1964年4月6日起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1974年11月22日根據聯合國大會的3237號決議得到觀察員席位。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宣稱擁有巴勒斯坦地區 的主權之後,1988年12月15日大會依照A/RES/43/177號決議將其名稱改為「巴勒斯坦國 」。2012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大會67/19號決議 成為觀察員國。許多國際組織 、非政府組織 ,以及諸如歐洲聯盟 、馬耳他騎士團 等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皆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
西撒哈拉 的主權在摩洛哥王國 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之間爭持不下,摩洛哥 實際上統治大部分西撒哈拉地區,剩下的少部份地區則由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控制。波利薩里奧陣線 所代表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是非洲聯盟 的正式會員國 ,但既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不具聯合國觀察員身分。
索馬里蘭共和國 是位於索馬里 東北部一個未被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自索馬里內戰 之後,索馬里政權組織四分五裂,被索馬里 聯邦政府及索馬里蘭共和國 、邦特蘭 、西南索馬里 等政權割據統治。其中,西南索馬里 和邦特蘭 等已名義上有重新加入索馬里聯邦共和國 的意願並落實,而索馬里蘭共和國事實上獨立於索馬里聯邦共和國,並不受索馬里聯邦政府 管控。索馬里蘭共和國目前未得到任何聯合國會員國承認,政治較為穩定,與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和歐盟 有較多經貿往來。
作為新西蘭王國 的聯繫邦國 ,庫克群島 和紐埃 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力,但是其國防、外交事務由新西蘭 負責,兩國都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兩國均已表達加入聯合國的意願,但受到新西蘭反對。新西蘭提出兩國入聯的前提條件是在憲制 上真正獨立,包括放棄讓其國民自動獲得新西蘭公民身份。
中國 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原先由中華民國代表,但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通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代。現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之名義(對外文獻稱「中華臺北 (Chinese Taipei)」)作為世界貿易組織 (WTO)(聯合國系統相關組織)的會員。
聯合國不認可科索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根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244號決議 和關於科索沃政治地位 的正在進行的對話 ,科索沃共和國 雖然與半數聯合國會員國建立了外交 關係,但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它是兩個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和世界銀行 的成員,曾在2015年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但以微弱差距被拒絕。[ 67]
會員國席位變遷情況
年份
截至該年結束會員國數量
該年變遷情況
1945年
51
1945年10月24日,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中華民國、阿根廷、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巴西、智利、古巴共和國、丹麥、多米尼加、埃及、薩爾瓦多、海地、伊朗、黎巴嫩、盧森堡、新西蘭、尼加拉瓜、巴拉圭、菲律賓、波蘭、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土耳其、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共27個國家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0月25日,希臘作為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0月30日,印度作為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0月31日,秘魯作為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1日,澳大利亞作為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2日,哥斯達黎加、利比里亞共2個國家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5日,哥倫比亞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7日,墨西哥、南非共2個國家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9日,加拿大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13日,埃塞俄比亞、巴拿馬共2個國家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14日,玻利維亞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15日,委內瑞拉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21日,危地馬拉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1月27日,挪威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2月10日,荷蘭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2月17日,洪都拉斯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2月18日,烏拉圭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2月21日,厄瓜多爾、伊拉克共共2個國家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5年12月27日,比利時作為創始會員國加入。
1946年
55
1946年11月19日,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冰島、瑞典共3個國家加入。
1946年12月16日,泰國加入
1947年
57
1947年9月30日,巴基斯坦、也門共2個國家加入。
1948年
58
1948年4月19日,緬甸加入。
1949年
59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加入。
1950年
60
1950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亞加入。
1955年
76
1955年12月14日,阿爾巴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柬埔寨、芬蘭、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愛爾蘭、意大利、約旦、老撾、利比亞、尼泊爾、葡萄牙、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西班牙、斯里蘭卡共16個國家加入。
1956年
80
1956年11月12日,摩洛哥、蘇丹、突尼斯共3個國家加入。
1956年12月18日,日本加入。
1957年
82
1957年3月8日,加納加入。
1957年9月17日,馬來西亞加入。
1958年
83
1958年12月12日,幾內亞加入。
1960年
100
1960年9月20日,貝寧、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乍得、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塞浦路斯、加蓬、馬達加斯加、尼日爾、索馬里、多哥共14個國家加入。
1960年9月28日,馬里、塞內加爾共2個國家加入。
1960年10月7日,尼日利亞加入。
1961年
104
1961年9月27日,塞拉利昂加入。
1961年10月27日,毛里塔尼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共2個國家加入。
1961年12月14日,坦桑尼亞加入。
1962年
111
1962年9月18日,布隆迪、牙買加、盧旺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4個國家加入。
1962年10月8日,阿爾及利亞加入。
1962年10月25日,烏干達加入。
1963年
113
1963年5月14日,科威特加入。
1963年12月16日,肯尼亞加入。
1964年
116
1964年12月1日,馬拉維、馬耳他、贊比亞共3個國家加入。
1965年
118
1965年9月21日,岡比亞、馬爾代夫、新加坡共3個國家加入。
1965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亞退出。
1966年
123
1966年9月20日,圭亞那加入。
1966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亞再次加入。
1966年10月17日,博茨瓦納、萊索托共2個國家加入。
1966年12月9日,巴巴多斯加入。
1968年
126
1968年4月24日,毛里求斯加入。
1968年9月24日,斯威士蘭加入。
1968年11月12日,赤道幾內亞加入。
1970年
127
1970年10月13日,斐濟加入。
由中華民國 代表的「中國 」,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並於1945年10月24日成為會員,為創始會員國。因中國國民黨 在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失利,中華民國政府 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 遷至臺北市 。中國共產黨 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並建立中央人民政府 。但當時以美國 為首的多數國家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 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依然維持中國席位,儘管相較於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已僅限於台澎金馬 。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 68] ,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 ,不再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因此目前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 ,實際上 被排除在聯合國 以及聯合國系統 機構之外。自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多次嘗試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政府在申請書中表示在聯合國中將只代表臺灣地區的人民,而非全中國,並以「中華民國(臺灣) 」、或僅「臺灣 」等各種名義提出申請;但因聯合國遵守一個中國 政策,所有申請要求皆被拒絕。除了會員外,中華民國同樣也被聯合國拒絕給予「觀察員國」資格(如梵蒂岡 、巴勒斯坦國 ),或「觀察員實體」資格(如馬耳他騎士團 )。目前,有11個聯合國成員國和梵蒂岡 與中華民國之間有大使級外交關係[ 69] 。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聯合國後解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克羅地亞 、斯洛文尼亞 、馬其頓共和國 [ 註 3]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與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而黑山共和國 則於2006年獨立,從此塞爾維亞共和國 繼承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聯合國的席位和權利。目前存在領土爭議的科索沃共和國 未被聯合國承認,聯合國認定其為塞爾維亞 的一部分。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 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克羅地亞共和國 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 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北馬其頓共和國 由大會1993年4月8日A/RES/47/225號決議決定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該國國名引起的爭端解決之前,國號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席位名改稱「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通過並實行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 」。
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 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根據塞爾維亞和黑山憲法憲章第60條規定,塞爾維亞共和國 承續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聯合國、包括聯合國系統內所有機構和組織的成員資格 。
黑山 由聯合國大會2006年6月28日第60/264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第192個會員國。
其他前蘇聯成員國目前全部皆是聯合國成員國:
聯合國日 的新聞稿 2006年7月3日(英文)
^ 聯合國 . 联合国会员国名单 . 2006年10月3日 [2016年7月16日]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年4月3日) (英語) .
^ 聯合國. 联合国会员国名单 . 2006年6月28日 [2016年7月16日]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年11月7日) (中文(簡體)) .
^ 3.0 3.1 Nichols, Michelle. Afghan Taliban administration, Myanmar junta not allowed into United Nations for now . 路透社 . 2022年12月14日 [2022年12月16日] (英語) .
^ 4.0 4.1 United Nations Does Not Allot Afghanistan Seat to Taliban, Again . [2024-08-16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4-06-11).
^ 5.0 5.1 第七十八届会议议程项目 3(b)出席大会第七十八届会议代表的全权证书 .
^ Sayar, Milad. Afghanistan's flag has changed 12 times in 105 years . Amu TV . 28 July 2024 [8 February 2025] .
^ Rahmati, Fidel. Afghanistan's UN voting rights suspended for another year . Khaama Press Agency. 10 October 2024 [8 February 2025] .
^ 貝寧 (Benin )最初使用「達荷美 」(Dahomey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 玻利維亞 使用全名「多民族玻利維亞國 」(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 )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稱玻利維亞 (Bolivia )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09年4月9日改用今名。
^ 波黑 使用全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作為席位名稱。
^ 文萊 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 」(Brunei Darussalam )作為席位名稱。
^ 布基納法索 (Burkina Faso )原初使用「 上伏塔 」(Upper Volta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 佛得角 (「Cabo Verde 」),原初使用意譯國名佛得角 (「Cape Verde 」)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13年10月24日經批准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 Change of name - Cape Verde (PDF) . United Nations. 29 October 2013 [2 January 2014] . (原始內容 (PDF) 存檔於2 January 2014).
^ 柬埔寨 最初使用通稱柬埔寨 (Cambodia )申請加入聯合國。1970年10月7日改為高棉共和國 (Khmer Republic )。1975年4月30日恢復原名柬埔寨 (Cambodia )。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 (Democratic Kampuchea )。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 喀麥隆 (Cameroon )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 合併前使用法語 國名「Cameroun 」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 (United Republic of Cameroon )。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在讓-貝德爾·博卡薩 統治後期,於1976年12月20日聯合國席位更名為「中非帝國 」(Central African Empire ),1979年9月20日恢復原名。
^ 剛果共和國 使用通稱剛果 (Congo )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以「剛果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the Congo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 科特迪瓦 (Côte d'Ivoire ),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 (「Ivory Coast 」)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 ),1985年11月6日申請改為今名,1985年12月31日正式起效。
^ 捷克 (Czechia )最初以捷克共和國 (Czech Republic )作為席位名稱,2016年5月17日更名為Czechia,席位板則直到2022年才糾正
^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Membership - UN Membership - Research Guides at United Nations 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 .
^ 22.0 22.1 捷克斯洛伐克 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 。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 ,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 朝鮮 使用全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作為席位名稱。
^ 民主剛果 使用全稱剛果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維爾) 」(Congo (Leopoldville)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又於1971年10月27日改為「 薩伊 」(Zaire ),最後在1997年5月16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 25.0 25.1 25.2 Organs Supplement, Repertory of Practice (PDF) (8), UN : 10
^ 26.0 26.1 26.2 The World today , UN
^ 多米尼加使用全名「多米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 Republic )作為席位名稱。
^ 28.0 28.1 埃及 和敘利亞 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 史瓦帝尼 ,英語名稱:「Eswatini 」,最初使用英語名稱「Swaziland 」作為席位名稱,2018年4月19日改用今名。
^ 岡比亞 使用岡比亞共和國 (Gambia (Republic of The) )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英語名稱「The Gambia 」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東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 」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 印度尼西亞 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 伊朗 最初直呼席位為Iran ,1982年11月4日起應伊方代表通知,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作為席位名稱。
^ 哈薩克斯坦 ,英語名稱:「Kazakhstan 」,最初使用英語名稱「Kazakstan 」作為席位名稱,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 老撾 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稱「老撾 」(Laos )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 利比亞 1969年最初使用「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Libyan Arab Republic )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 」(Libyan Arab Jamahiriya )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 後使用通稱「利比亞 」(Libya )作為席位名稱。
^ Nichols, Michelle. Afghan Taliban administration, Myanmar junta not allowed into United Nations for now . Reuters . 14 December 2022 [16 December 2022]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2-12-22).
^ 馬達加斯加 最初使用全稱「馬爾加什共和國 」(Malagasy Republic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馬來西亞 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 」(Federation of Malaya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 、沙撈越 、新加坡 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 馬爾代夫 (Maldives )最初使用「馬爾代夫群島 」(Maldive Islands )作為席位名稱,1969年4月14日更改為現名。
^ 緬甸 最初使用英語名稱「Burma 」申請加入聯合國,1989年6月17日更改為現名。
^ Gladstone, Rick. U.N. Seats Denied, for Now, to Afghanistan's Taliban and Myanmar's Junta . The New York Times . 2021-12-01 [2021-12-02 ] . (原始內容 存檔於2021-12-28).
^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2024-09-20, The Netherlands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 北馬其頓 因原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後與希臘 在國號名稱上發生爭議 ,1993年4月8日至2019年2月14日曾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作為該國聯合國席位名稱。
^ 菲律賓 (Philippines )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自由邦 」(Philippine Commonwealth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韓國 使用全名「大韓民國 」(Republic of Korea )作為席位名稱。
^ 摩爾多瓦 使用全名「摩爾多瓦共和國 」作為席位名稱。2006年10月6日一度使用通稱「摩爾多瓦」,2008年9月10日改回現名。
^ 俄羅斯 使用全名「俄羅斯聯邦 」(Russian Federation )作為席位名稱。
^ 聖基茨和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最初使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 」)作為席位名稱,1986年12月28日改用今名。
^ 薩摩亞 (Samoa )在1997年7月4日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 」(West Samoa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注意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使用無附加符號 的英語席位名稱:「Sao Tome and Principe 」,並非有附加符號的「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或葡萄牙語名稱「São Tomé e Príncipe 」。
^ 南非 (South Africa )在1961年5月13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 」(Union of South Africa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斯里蘭卡 (Sri Lanka )在1972年8月29日改名前使用「錫蘭 」(Ceylon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蘇里南 ,英語名稱:「Suriname 」,最初使用英語名稱「Surinam 」作為席位名稱,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 敘利亞 使用全名「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作為席位名稱。
^ 泰國 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 」(Siam )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東帝汶 的英文席位名稱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 」而非英文名稱「East Timor 」。
^ 土耳其 在2022年5月31日將外文名「Turkey 」改為「Türkiye 」的要求獲聯合國批准。
^ 阿聯酋 使用全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作為席位名稱。
^ 英國 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作為席位名稱。
^ 坦桑尼亞 使用全名「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作為席位名稱,1964年11月2日前曾稱坦葛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Tanganyika and Zanzibar) 。
^ 坦加尼喀 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尚吉巴 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
^ 美國 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 」作為席位名稱。
^ 委內瑞拉 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稱委內瑞拉 (Venezuela )申請加入聯合國,2004年11月17日改用今名。需要指出,其席位名全稱不是加注括號,而是用逗號隔開,為所有全名國名席位中唯一特例。
^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稱按照官方標準為「Viet Nam 」而非英文慣用的「Vietnam 」。
^ 阿拉伯也門 ( 北也門 )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 民主也門 ( 南也門 )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 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 ,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 」,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 Tenth plenary meeting of the 38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Page 14 (PDF) . UNESCO.org. [2015-11-09 ] . (原始內容 (PDF) 存檔於2021-12-10).
^ 塗成吉著.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一版. 秀威資訊科技. 2008-08-01: p.107 [2020-02-11 ] . ISBN 9789862210574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0-04-15).
^ 詳細請參考中華民國外交 條目
權力 組織結構 行動 常任理事國 (否決權 )
1945年-1946年 (創始國) 1946年-1958年 1958年-1971年 1971年-1991年 1991年-至今
非常任理事國 (選舉 )